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动态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步伐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日期:2023-09-22 浏览次数: 字号:[ ]

摘要: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命题,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重点,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突破。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全民终身学习为重点,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动力。要以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为支点,践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郑承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位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核心内容。报告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讲话既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提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阐明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发展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并将教育视为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报告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确立教育的全局性定位,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教育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人才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这也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教育被赋予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现代化,是世界共性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现代化。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指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尤其在近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党中央更加注重教育强国建设,将其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教育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大力支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长足的进步与变革。特别是在教育体制的灵活性、选拔机制的公平性以及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提出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创新驱动和国际化等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

二、建设教育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围绕人的发展展开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才的重要来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教育强国建设注重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教育强国建设注重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再次,教育强国建设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最后,教育强国建设注重科学研究的创新,提高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培养科研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强的战略定力,始终将教育视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重大决策,促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在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当前我国的教育强国指数排在全球的第23位,比2012年上升了26位。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的最好写照。这充分证明,以建设教育强国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是正确的。

(三)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科技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力量,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有力杠杆。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正经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驱动力。教育强国建设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型人才提供强大支撑。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从而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四)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共同富裕”既指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又指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教育是推动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的重要途径。建设教育强国,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平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良好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强国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全体人民共同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共同富裕。

(五)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3]新时代的教育强国建设,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建设教育强国,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和创新竞争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可以增强公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声誉的提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到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重点,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突破

首先,通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第一,创新教育模式,引入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制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提供良好的教师培训机会,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理念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第三,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建设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教育与实际需求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其次,要加快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人才集聚之地、创新之地,努力在国际上培育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向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一方面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加大对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和投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和教育专家来校任教。同时,建设研究型大学,提供先进的教育设施、实验平台和研究项目,以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设双学位、交换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提供国际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积极引进外籍专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跨国合作研究项目,促进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化。

(二)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全民终身学习为重点,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4],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教育数字化,促进了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要积极推动数字教育的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使数字教育惠及更多学习者。

要加大对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和工具;要创新教学方法和资源,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借助技术手段提供在线课程、开放教育资源、电子图书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应对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为个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动中国向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三)以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为支点,践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5]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在全球化浪潮中,以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为支点,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也能够促进各国教育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向高精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培养出大批理解国际标准、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打造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开放型的高精尖人才队伍,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软实力。继续贯彻“双向开放”方针,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文化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

 

参考文献:
[1][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5]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EB/OL].(2023-03-16).http://xh.xhby.net/pc/con/202303/16/content_1174210.html).
选自《北京教育(德育)》2023/07、08


新闻动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