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科研
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培养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时代新人
日期:2023-11-08 浏览次数: 字号:[ ]

作者:贾庆文  本文发表于中华文化报数字报理论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举办期间,一大批来自外语院校的语言翻译志愿者活跃在亚运会语言志愿服务的多个岗位上,向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外语院校依托为国家重大体育盛会提供语言志愿服务的契机,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既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学生志愿服务所在地为学生讲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思政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同时,又组织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走进学校的思政课堂,同其他在校学生分享志愿服务中的感受,这对于外语院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中外人文交流翻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国家大型主场外交活动,本届杭州亚运会在创新对外宣传展示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等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极富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外人文交流理念,拓展了中外人文交流深度。

杭州亚运会实现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创新。在让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共享体育盛宴的同时,杭州亚运会也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现中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杭州亚运会口号,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也见证了今天的中国体育敢于突破自我,勇于超越,更加注重体育精神,折射出中国体育理念的革新与飞跃,更展现出大国的自信与风范。备受瞩目的开幕式点火仪式上,超1亿名“数字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首次采用甲醇燃料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实现了亚运会历史上的“0碳”点火创新,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理念,见证了中国科技力量的自信与巨大进步。“江南忆”组合“琮琮”“莲莲”“宸宸”,将良渚古城、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成融合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元素的创新形象,以这种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深刻的世界表达去生动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千年宋韵文化和浙江厚重悠长的本土文脉。作为亚运会会徽的“潮涌”,承载着钱塘江大潮的丰厚历史底蕴,“绿水青山”展示了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质,“江潮奔涌”表达了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与文化韵味,使世界不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高度自信和全球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这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文交流范式,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文明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

杭州亚运会承载着中外人文交流的重大使命。大型主场外交活动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在破解人文交流难点的过程中成效也更为显著。亚运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用融通中外的话语讲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臻于大成,人才为先。这种独特的使命要求恰恰与外语院校在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中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高度契合。对于外语院校而言,上好语言志愿服务这堂“大思政课”,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融通中外的国际化人才,迫切需要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极佳优势平台,使中外人文交流互鉴更加务实有成效。

拓展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亚运会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历史机遇、国际舞台。自杭州亚运会成功申办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高水平全力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努力为世界呈现出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善用亚运会提供的宝贵资源更好地赋能外语院校人才培养,引领青年学生感悟亚运精神、增进理解、塑造认同,在中外人文交流中自觉充当各国人民交流、沟通、理解的先锋和桥梁,是我们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的旨归所在。

一是厚植学生爱国情怀。过去几十年,亚洲地区的发展总体保持稳定,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30多年间,中国三次主办亚运会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快速发展奇迹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要善于借助在家门口举办国际盛会的宝贵契机,引导学生立足国情,展望世界,树立历史眼光和全球思维,在国际视角的对比中感受伟大祖国的复兴之势,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递好中国人文精神。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有国有史、传承至今,本届杭州亚运会设置了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比赛项目,向世界呈现了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神奇画卷,为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交相辉映提供了展示舞台,也为亚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展示窗口。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要深入挖掘杭州亚运会承载的丰厚文化内涵,推动青年学生在这类国际交流活动中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生力军,多用海外民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文化交流。

三是充分利用好国际交流活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认同。作为本届亚运会的主办地,浙江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在全国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特别是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要善于帮助学生从亚运会的身边小切口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并进一步从现代化的世界叙事中去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培养学生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强烈的道路自信,善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着力打造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的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外语院校,利用大型主场外交活动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要立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外语院校承载的中外人文交流使命,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的问题。聚焦围绕培养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人才这一重大任务,外语院校上好“大思政课”,要善于用好亚运会等大型主场外交活动提供的宝贵契机,选取贴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参与盛事的过程中明理增信、担当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同奋进、共发展。

在本届杭州亚运会上,来自外语院校的一大批多语种志愿者,全程参与了亚运会期间为浙江省部分出入境管理部门、亚运场馆内以及社会面发生的涉外事件处置提供语言服务,他们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质的翻译水平服务赛事、奉献社会、提升自己。部分外语院校还依托为杭州亚运会提供语言志愿服务的机会,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学生志愿服务所在地为学生现场讲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思政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不仅如此,还遴选出参加志愿服务的优秀榜样走进学校的思政课堂,同其他学生分享志愿服务中的体悟与收获。如此,既能发挥思政课优势深入挖掘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刻内涵,更好体现实践育人的资源优势,也能为外语院校上好思政课提供更加鲜活的丰富素材和生动案例,做到课程全覆盖和人员全覆盖。可以说,上好语言志愿服务“大思政课”,高度契合了外语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特色和优势,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认识,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总之,应用和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高校把专业学习的课堂搬到大型国际交流活动的现场,能够有效推动志愿服务与学生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用严谨的理论逻辑来讲授相关知识,也要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体悟来升华对理论的诠释和理解,通过不断创新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的方式与载体,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厚植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学术科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