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动态
社会实践——苟坝革命老区脱贫振兴路上,二外学子在行动
日期:2018-09-20 浏览次数: 字号:[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为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小康“集结令”,深入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8月1日,二外学子远赴贵州遵义苟坝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翻天覆新村·革命老区苟坝脱贫振兴”实践调研。

2018年8月1日上午,顶着烈日,沐着夏风,我校赵远芬、钟政等9名学子,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敏老师带领下,满怀期待与憧憬,走进“百大最美乡村”之一的革命老区苟坝,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

苟坝是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的一个美丽而又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苟坝会议(1935年3月)和原生态的美丽自然环境而闻名。团队全体成员首先来到苟坝会议陈列馆参观,重温那段红色记忆。

图为实践团队在苟坝会议陈列馆的合照

图为参观苟坝会议陈列馆

 

8月2日,团队成员分组进村进行实地考察。大家前往村民家里,和村民亲切交谈,初步了解村民的收入来源、村民就业、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在走访的同时,为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实地考察,服务乡村,为基层建设添砖加瓦,二外学子在行动。

图为张敏老师与杨彬彬同学在向贫困村民了解情况

 

 

图为实践团队队长赵远芬同学走访村民

图为杨彬彬同学走访尚未脱贫的村民

8月3日上午,在与苟坝村委会成员的座谈会上,苟坝村主任详细讲述了苟坝村这些年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他们在精准扶贫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图为实践团队与苟坝村主任座谈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苟坝村发展的执行机构——红创文化旅游公司参观访问,了解红创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规划下,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规划+企业主体经营+村民积极参与”三位一体模式,为村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

 

图为同学们来到负责苟坝旅游产业开发的红创文化公司参观调研

 

图为红创文化旅游公司的周主任(左一)、熊主任(左二)为大家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和苟坝村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8月4号,将苟坝村现有登记在册的精准扶贫对象46户贫困村民进行分类,团队分小组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做深度调查采访,加深对当地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与建树的了解。

图为赵远芬与钟政走访典型贫困户

 

图为张敏老师与华芊芊与低保孤寡老人黄大爷交谈

8月5号,团队成员顶着烈日,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徒步去往5公里外的产业园参观苟坝村的特色产业。产业园基地的负责人热情接待,为我们讲述了基地发展的历程,并带领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猕猴桃等特色果蔬培育情况。

图为同学们徒步前往苟坝村特色产业园调研 

图为产业园基地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基地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图为向村民了解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及村民脱贫致富的帮助 

图为村民在猕猴桃基地辛勤劳作

图为苟坝特色产业园种植的猕猴桃结出累累硕果

8月6日,实践团队参观走访苟坝重点开发的匠心园、红醋坊、铁匠铺、书吧、红军村等地,了解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具体经营模式和机制。随后和村主任对接,获取关于苟坝村过去在经济发展、村民收入及贫困户的致贫、脱贫等方面的资料,为后期分析研究做好材料准备。

图为红醋坊生产用具


图为苟坝村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景点红军村

8月7日,团队全体成员分工协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展开分析研究,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布推文,准备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8月8日,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收拾行囊,离开苟坝。

通过实践,团队全体成员深度了解了苟坝村基层领导干部在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刻体会到基层扶贫、脱贫工作的艰辛,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视角为当地脱贫振兴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强化了青年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服务社会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服务国家,青春筑梦中华”的理想信念。

编辑:朱慧勇


新闻动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